映月古流生花花與易經分析

中華易學學院研究所 副所長 陳文彥博士

宋代插花、焚香、掛畫、點茶統稱為四藝。插花是以有侷限於花材,可運用《易經》十二辟卦,配四季八節植物,如正月建寅用梅花,二月令採用杏花,就地取材的方式,加上美學無窮的想像力,在有限的時空交會中,瞬間自然能顯示無限的藝術內涵。而花藝是以花器為舞台,花卉枝葉為演員,展示大自然生命力之奧秘,引發觀賞者的共鳴,豐富了人們的生活,共同感受到生命的美感。

一年四季八節月令之花,依許永昌教授於《中華易經學院所研究碩士論文特刊》講述,花者在梵語稱為配pusa,巴利語為puppha,西藏語曰me-tog,音譯為布瑟波。古詩經典大多作「華」字,然而以花供佛能得到殊勝因緣果報。」所以《佛經》的本緣經典中對於天人散華或花鬘供佛,亦有天人自化天花或花座來供佛,更有諸多記載。

例如蜀漢張翊的《花經》載:「將花草品質高下分為九品九命之說,例如:一品九命:牡丹、蘭花、臘梅、紫風流。二品八命:瓊花、巖桂、茉莉。三品七命:千葉桃、垂絲海棠、碧桃、丁香、薝蔔、蓮、芍藥至九品一命:芙蓉、金蓮、石林、鼓子、胡葵、葵、木槿、牽牛花………等。」

古今花節眾說紛紜,明代並有花神廟設立,傳統以每年二月二十五日為「花朝節」,其中有清代吳友先生繪作「十二月花神」,有關月令花神配對如下所述:

1.  梅花:司於正月令,柳夢梅為花神。

2.  杏花:司於二月令,楊玉環為花神。

3.  桃花:司於三月令,楊延昭為花神。

4.  薔薇:司於四月令,張麗華為花神。

5.  菖莆:司於五月令,鍾馗為花神。

6.  荷花:司於六月令,西施為花神。

7.  鳳仙:司於七月令,石崇為花神。

8.  桂花:司於八月令,綠珠為花神。

9.  菊花:司於九月令,陶淵明為花神。

10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芙蓉:司於十月令,謝素秋為花神。

11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山茶花:司於十一月令,白樂天為花神。

12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臘梅花:司於十二月令,老令婆為花。

以上十二月令花神配月建植物,如四季八節月令與植物表所示。

四季八節月令與植物表

四季

月令

月植物

正月建寅

孟春,端月

二月建卯

仲春,花月

三月建辰

季春,桐月

四月建巳

孟夏,梅月

滿

五月建午

仲夏,蒲月

六月建未

季夏,荔月

七月建申

孟秋,瓜月

八月建酉

仲秋,桂月

九月建戌

季秋,菊月

十月建亥

孟冬,陽月

十一月建子

仲冬,葭月

十二月建丑

季冬,臘月

映月古流花藝源自隋唐時期佛教宮花,由觀音菩薩手持柳枝花瓶,東傳日本,本為池坊的立花,江戶時期,約三百多年前,由今井宗普宗匠,融合儒家天地人三才一體哲理思想,創立古流生花花道。

明治時代中期,一八九六年,由弄月庵御子芝美幸先生創立映月古流,映月古流司取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滿衣的意境。以風格古雅,線條優美著稱,一九一一年就任大日本花道聯合會會長,目前為第三代的傳承,為華道名流十大傑出之一。

在日本,毛利家和近衛家都是初代家元門生,公元一九三年,映月古流被選為明治神宮第一回奉納花展主辦人。至今除銀座個展外,還舉辦國風會華道展,日本華道聯盟,全國名流華道展等。一九六一年,由家元代稜月庵,天土美松師範教授,在台中市成立映月古流台灣支部,傳承弟子數千名,教授團隊有一百多名,發展相當蓬勃,超越日本。

一盆清新的花是可以虔敬神明,為歡迎賓客所不可缺少的擺飾。不但如此,插花和茶道一樣,如能探究其深奧之極致,得以舒解日常生活上的繁雜瑣事,進入無我的藝術境界,使我們身心愉快。是能流露出自己的修養,品格於作品中,所以要以無垢的心情愛惜花草,萬不可有任何粗野隨便的舉止,必須怡然自得的心情插花,然而內心定可感受到無比的喜悅。

新式插花的思潮有別於傳統式,其目的不同,花究竟屬什麼科,何時在何處開,都不是問題,但求捕捉原物的形態便可。如花材的顏色、形狀、質地等,即是依色、形、質感之三要素為基礎的花材組合而成。傳統式花道取法自然,重視組成花材本身之季節感,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,在自然條件環境下,重要的在於表達出實際的感覺。相反的現代花則思考屬於詩意的抒情感覺,只求裝飾與造形便可。

其手法係以線、面、塊來構成,稱作motive。即以花材花器花席本身之提供,當作插花動機的要角,針對某花材「植物」,想插插看,或以某花器為欲用對象,或者在某處想插一盆花,如此製造動機的對象,在藝術創作上一般便稱為motive。松月庵 Hiko Chen

参考文獻


[1]
許永昌博士論文《易經哲理應用於堪輿消砂避煞之研究》台北市: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,2007p131
[2]
許永昌著《中華易經學院碩士論文特刊》,陳恵珍記錄下:「西藏語曰,音譯為布瑟波……等,供佛能得到殊勝因緣果報。」
[3]
許永昌教授於《中華易經學院所研究碩士論文特刊》講述,花者在梵語稱為配pusa,巴利語為puppha,西藏語曰me-tog,音譯為布瑟波。台北市:中華易經學院,2007p243
[4]
許永昌著,《中華易經學院所研究碩士論文特刊》,台北市:中華易經學院,2007p244

 

 

 

 

 

 

回上頁